2022年7月29—31日,由北京市飼料工業協會、河南省飼料工業協會攜手主辦的“第二屆全國反芻料大會”在河南鄭州隆重召開。大會上,中國農業科學院飼料研究所刁其玉研究員受邀分享了“幼齡反芻動物早期培育技術與應用”主題報告。
刁其玉研究員
刁研究員的報告包括兩部分內容,分別為“幼齡畜(犢牛羔羊)培育的意義和關鍵技術”及“幼齡畜(犢牛羔羊)培育的主要理論與技術研究進展”。下面是畜牧人網站小編線上學習整理的聽課筆記。
1、幼齡畜(犢牛羔羊)培育的意義和關鍵技術1.1 幼齡畜培育的意義 目前我國牛羊存欄總量達3.8億,居世界第一(牛第三,羊第一),且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牛羊存欄量占比84%。因此,牛羊產業關乎國計民生和民族地區社會穩定。動物早期培育的理論依據:1)傳統依據——“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少年強,中國強”。2)國際共識——2010年9月22日聯合國首腦會議“千年發展目標”中,指出嬰兒初生1000天(包括妊娠期)是改善命運、改變未來的關鍵窗口期。實際生產經驗證實,犢牛是奶牛培育的關鍵,幼齡畜是成年畜的基礎和基石。犢牛出生80天的日增重可顯著影響其第一胎產奶量。當此期的ADG為700g時,第一胎產奶量為8400kg;當ADG為1000g時,產奶量則為8700kg。另外,犢牛6月齡體重可顯著影響其頭胎泌乳期間的淘汰率。
1.2 幼齡畜培育的關鍵技術牛羊產業作為我國畜牧業得要支柱產業,每年約有3億只羔羊、6000萬頭犢牛出生,但核心競爭力不強。犢牛羔羊作為反芻動物產業生力軍,但其培育理論和技術基礎薄弱。目前問題主要表現為哺乳期長、成活率低、增重慢、優秀后備牛羊不足等,飼養效益低于國際水平。刁研究員指出,應重識母仔一體化理論的實施。
刁研究員介紹了犢牛羔羊的培育中的3個關鍵技術問題: 1)從非反芻到反芻階段的胃腸道發育機理,即幼畜定向培育的理論基礎; 2)幼齡畜營養與營養調控窗口期,需研發和應用幼畜專用飼料; 3)早期斷母乳技術、配套飼養設施及管理規范,形成幼畜培育技術體系。
2、幼齡畜(犢牛羔羊)培育的主要理論與技術研究進展2.1 胃腸道微生物來源 腸道健康是幼畜培育的關鍵,腸道微生物失衡導致的腹瀉是幼齡反芻動物養殖中最重要的疾病。實際生產中,幼齡反芻動物的腹瀉發病率為11-25%,死亡率為57%(畢研亮,2020),腹瀉導致生長發育緩慢、淘汰率增加,每年損失約225億元。調控腸道微生物,降低腹瀉,培育健康幼畜是亟待解決的產業問題。腸道微生物調控難點包括:1)腸道微生物的來源不明; 2)腸道微生物的發展規律不清; 3)有效調控手段缺乏。
2.1.1 胎兒期腸道存在活的微生物組及其來源 研究發現,羔羊在出生之前體內就有微生物(細菌、病毒、噬菌體及抗生素耐藥基因等),但多樣性及豐度均較低。且胎兒期腸道微生物組成與出生后顯著不同,胎兒期以變形菌門為主,幾乎沒有擬桿菌門;出生后則以擬桿菌門為主。
胎兒期腸道微生物的傳遞途徑:1)母體腸道—胎盤—臍帶血; 2)母體生殖道—羊水—胎兒。 因此,刁研究員再次強調了“母仔一體化理論”。
2.1.2 出生后腸道微生物來源及動態發展規律 犢牛羔羊出生后腸道微生物豐度、結構與出生前差異顯著,飼喂方式是影響腸道菌群組成和來源的決定因素。隨母哺乳的犢牛羔羊其腸道微生物43%來源于母畜乳頭,28%來源于環境空氣。人工飼喂的犢牛羔羊其腸道微生物46%生源于母畜生殖道,31%來源于環境空氣,12%來源于地面。
2.2 犢牛開始反芻行為的日齡 2.2.1 首次反芻日齡 幼齡反芻動物都要經歷由非反芻到反芻過渡,反芻可刺激唾液分泌和減小飼料粒度,改善消化功能。研究發現,反芻動物出現首次反芻的日齡范圍較廣(9-28日齡),個體差異較大,平均日齡約為16日齡。
大數據分析得出,犢牛首次反芻日齡呈正態分布。
2.2.2 反芻與站立行為 研究發現,犢牛的反芻時間與其站立行為時間密切相關。刁研究員指出,實際生產中應協調好犢牛的站立時間與反芻時間。
2.2.3 反芻與采食行為 研究發現,犢牛首次反芻日齡可顯著影響其墊草、開食料的采食量。
相關性分析發現,犢牛首次反芻日齡與開始吃墊草日齡、反芻前開食料總采食量呈正相關(r=0.55/0.37)。犢牛在出生后6天開始進食開食料,12天后出現反芻行為。 刁研究員指出,犢牛出生的第一周即可飼喂粗飼料和開食料。
2.3 犢牛羔羊生長發育營養調控的窗口期
2.3.1 窗口期 營養素可調控幼畜機體的發育和發展。實際生產中,應適時斷奶,適時補充粗飼料和固態開食料。刁研究員指出,市場上出現的“無草育肥”現象是不符合反芻動物自身屬性的。這種飼喂方法最初一個月看不出弊端,但之后瘤胃酸中毒脫落,導致動物生長停滯(原本可生長至800kg,實際只可生長至400-500kg)。且這種飼喂方法大大提高了牛羊黃膘肉、尿結石的發病率。研究發現,7-20日齡是瘤胃微生物區系形成的關鍵時期,28-56日齡是瘤胃發酵功能及組織形態快速發育期,且接近成熟。因此,反芻動物出生-56日齡是瘤胃發育的“窗口期”。
進一步研究發現,“窗口期”蛋白質缺失可降低羔羊抗氧化能力(肝臟谷胱甘肽通路),“窗口期”營養缺失可對犢牛羔羊后期生長性能產生不可逆的影響。刁研究員指出,“窗口期”的犢牛羔羊的消化功能不完善,處于單胃動物和反芻動物之間,如果此期營養素供給不夠、不平衡,易形成“僵牛僵羊”(生長緩慢或不長)。
2.3.2 犢牛羔羊營養調控——日糧氨基酸平衡模式犢牛、羔羊雖然都屬于反芻動物,但兩者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卻不同。刁研究員指出,這與動物的自身屬性相關,了解了這一點才可更好地配制日糧。犢牛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為賴氨酸(與豬相似),羔羊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為蛋氨酸(與禽相似)。試驗發現,日糧不同氨基酸模式可顯著影響犢牛的ADG、F/G。
刁研究員團隊試驗優選的犢牛、羔羊氨基酸模式賴氨酸:蛋氨酸:蘇氨酸:色氨酸,分別為100:27:67:10和100:44:44:8。研究還發現,關鍵營養素可調控瘤胃發育,如適宜氨基酸水平可改善瘤胃組織形態,提高氮沉積(9.3%),植物蛋白可以促進消化道組織發育,適宜中性洗滌纖維可降低瘤胃上皮角質層厚度(15.6%)及促進瘤胃吸收功能等。
2.3.3 犢牛羔羊營養調控——胃腸道健康 研究發現,天然植物(花粉多糖、桑葉黃酮、白蘆藜醇、血根堿為主的天然物制劑)、微生態制劑(熱帶假絲酵母、植物乳桿菌GF103和釀酒酵母318等為核心的微生態制劑)、高系酸力的酸度調節劑等均可保障犢牛羔羊的胃腸道健康,減少腹瀉。除運用這些功能性添加劑外,刁研究員指出,精粗飼料比例是最重要的營養調控因素。植物提取物和微生態制劑配合使用可產生“1+1>2”的效果,可促進優勢菌群建立、保障腸道健康及顯著降低腹瀉率。
2.4 犢牛羔羊營養調控與生長目標
2.4.1 代乳粉 目前,犢牛羔羊代乳粉的國標分別為《犢牛代乳粉 GB/T20715-2006》、《羔羊代乳粉 NT/T 2999-2016》。刁研究員介紹,第二版犢牛代乳粉標準目前正在修訂中。歐美國家由于奶產品充足,犢牛羔羊代乳粉成分簡單(參照人類嬰幼兒奶粉)。我國的代乳粉產品已更新多代,產品成熟。
2.4.2 后備牛培育目標 過去,我國后備牛的初配月齡一般為15-17月齡,現已提前至13.5月齡(體重約400kg,體高1.27-1.30m)。奶牛頭胎產奶量增加360kg。后備牛的培育過程中,應適當控制4-6月齡的生長速度,保證其達到初配月齡時體重不超標,影響其繁殖性能。
2.4.3 羔羊培育目標 育肥羊提前2-3個月出欄(內蒙古巴盟斷奶羔羊育肥3-4個月出欄),母羊多產羔0.5-1.0只/年。
最后,刁其玉研究員總結了幼齡反芻動物健康發育的3個關鍵期,即非反芻向反芻生理的轉變、瘤胃發育與微生物發育及表現遺傳學與幼畜培育。建議大家可學習刁其玉研究員編著的《犢牛營養生理與高效健康培育》和《中國肉用綿羊營養需要》等書。
版權申明:筆記記載,版權所有,轉載請注明專家版權。感謝刁其玉研究員的精彩分享,感謝會議主辦方北京市飼料工業協會,河南省飼料工業協會,文中現場圖片來源于會議直播和會議主辦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