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15日,第十八屆中國羊業發展大會在內蒙古包頭市 隆重召開。
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中國畜牧業協會羊業分會執行會長杜立新教授受邀分享了“2022中國羊產業發展與種業振興”主題報告。
杜教授的報告分為三部分,分別為“2021年中國羊產業發展概況”,“2022中國羊產業發展”及“關于中國羊種業振興的幾點思考”。
下面是畜牧人網站小編整理的報告內容。
1、2021年中國羊產業發展概況 2021年羊產業發展特點:
1)在推動鄉村振興和由種業大國向種業強國邁進的進程中,我國羊產業產能快速恢復,市場需求旺盛,技術研發力度加大,進入到新的發展時期。2)羊產業規;潭炔粩嗵岣,企業規;l展呈現出機械化、信息智能化等特點,養殖生產效率和羊產品供應能力穩步提升。
3)羊肉價格仍保持高位運行,產業關注度和投資熱情持續增加。
4)企業的全產業鏈意識、品牌化意識不斷增強,多元化消費渠道開始形成。
5)面對不斷收緊的資源環境約束、全球農業生產系統變革以及自然災害和大流行病頻發等多重因素的沖擊,我國肉羊產業在多個產業鏈環節仍存在亟待解決的問題。
1.1羊肉產能持續增加,同比增速創近5年新高
2021年,我國羊出欄33045.0萬只,比上年增加1104.0萬只,增幅3.5%;出欄率達到歷史最高的107.8%。2021年羊肉產量達514.0萬噸,比上年增加21.7萬噸,增幅為4.4%。
1.2羊肉進口量恢復增長
2021年,隨著全球經濟復蘇,全球羊肉生產和消費市場逐漸活躍。我國羊肉進口規模也有所恢復,進口總量達到41.1萬噸,較上年增加12.5%。進口主要集中在上半年,其中3月進口量最大。進口品類主要為凍帶骨綿羊肉、凍整頭及半頭綿羊肉和凍去骨綿羊肉。其中,凍帶骨綿羊肉占進口總量的76.9%。進口來源國主要為新西蘭(占比為59.0%)和澳大利亞(占比為35.3%)。其中,新西蘭羊肉進口量較2020年增長20.8%,但澳大利亞羊肉進口量延續了前兩年的下滑趨勢,同比下降4.7%。
1.3羊肉價格略有下降,但仍保持高位運行
2021年全國羊肉集貿市場月度平均價格與2020年同期相比有所增長,上半年各月同比增長率均保持在5%以上,下半年差距總體縮小,各月平均較上年增長4.7%。2021年1-12月,羊肉價格從85.9元/kg下降至84.6元/kg,下降了1.4%,但仍處于高位運行。
據農業農村部對全國500個縣集貿市場和采集點的定點監測,2021年1-12月,羊肉批發價格從81.2元/kg增長至83.3元/kg,漲幅為2.6%,主要經歷了三階段“N”型波動:
① 1-2月,從81.2元/kg上升至82.3元/kg,增長1.4%;
② 2-6月,從82.3元/kg下滑至78.2元/kg,下降5.0%;
③ 6-12月,從78.2元/kg上升至83.3元/kg,增長6.5%。
1.4市場平穩回落,養殖效益回歸理性
據羊業分會的調研和相關部門監測顯示,2020-2021年市場經歷了高位震蕩回調,市場價格回落使商品羊出欄價格倒掛現象加劇。2021年春節后育肥羊養殖利潤迅速回落,養殖效益跌落到成本線,架子羊和母羊購買熱度出現下降。
2021年飼草料成本上漲,將養殖成本推升到24~26元/kg。進入到三四季度,出欄價格逐漸緩慢回升至30~32元/kg。根據監測企業數據情況,2021年母羊養殖純利潤保持在500~1500元/只,育肥羊純利潤在50~150 元/只左右,較2020年下降了30%~40%。除了疫情、季節等因素外,市場波動背后的實質主要是行業利潤率的變化。預期回報驅動生產者的經濟行為是正,F象,企業與養殖者應理性應對波動,提前做好準備。在羊價高有利潤時深挖產業升級,把紅利變成自己的能力;低谷來臨時則要做高效率,降本增效保障供給。養殖規模與市場波動。中小養殖戶減少是否會弱化行業的波動?杜教授指出,養殖規模與生產效率并不是成正比。
1.5羊肉消費穩步增長
2021年,我國羊肉表觀消費量達到554.9萬噸,比上年增長5.0%。從消費種類看,在傳統熱鮮肉和冷凍肉消費的基礎上,冷鮮肉逐漸受到消費者歡迎,熟肉制品、休閑便捷食品等羊肉精深加工產品更加豐富。
從銷售模式看,近5年羊肉戶內消費量逐年降低(下降18.4%),而羊肉戶外消費不斷增加。電商新零售模式不斷涌現,在農貿市場、超市等傳統場所消費的基礎上,“線上”消費已經成為羊肉消費新的增長點。
1.6信息化智能化系統為種業發展賦能
到2021年底先后育成41個新品種,已經初步建立了適應羊產業區域布局的以種羊場為核心、以繁育場為基礎、以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和性能測定中心為支撐的良種繁育體系。
目前,全國有綿羊種羊場823家,山羊種羊場449家,遴選國家肉羊核心育種場38家,性能測定中心(站)和絨毛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各3個。電子耳標+手持掃描端+APP+PC端相結合對種羊飼養實施全套數字化管理在多個企業應用。
1.7營養與飼料技術為企業降本增效提供支撐
包括:
1)功能調節性添加劑研究;
2)發酵飼料研究;
3)非常規飼料的開發應用;
4)智慧化養殖技術研發;
5)不同生理階段營養需要研究;
6)瘤胃微生物、腸道微生物營養;
7)TMR及粗飼料廣泛應用。
1.8疾病防治與環境控制技術
包括:
1)布病、動物衣原體等肉羊重要疾病診斷和檢測技術研發;
2)肉羊重要疾病疫苗的研發;
3)肉羊重要疾病的藥物研發;
4)肉羊重要疾病凈化與監測研究;
5)智慧牧場環境控制系統建設;
6)糞污資源化利用。
2、2022中國羊產業發展
2.1 政策引領推進羊產業升級
鄉村振興戰略下的羊產業發展。未來3-5年,羊產業發展將以綠色理念引領、優化產業體系、提升生產性能、提高盈利能力、加快新技術的應用推進羊產業升級,圍繞種業振興、打贏種業翻身仗、健全商業化育種體系,優化產業模式、提升生產效率和產品供應能力、推進科企合作,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做強做優做大產業主體、頭部品牌建立等方面共同推動羊產業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三品一化建設。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是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的需要。當前,我國養羊業規模小、產業鏈條短,質量效益仍然偏低,市場競爭力不強。實施“三品一標”提升行動,可以加快選育推廣高產優質新品種,提高產品品質,創建羊肉品牌,全產業鏈拓展增值空間,提升養羊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當前產業園和產業集群已展示出強大的產業帶動效應。
2.2 生產方式與優勢區域轉變將改變傳統的生產格局
未來較長時間內,100只以下的小規模養殖場(戶)仍會是我國肉羊生產的重要參與者。
但隨著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品種改良、龍頭企業帶動等因素的影響,適度規模標準化舍飼場(戶)數量會持續增加,“公司+合作社+農牧戶”等多元主體聯合的肉羊養殖模式比重增加,存欄量會保持相對穩定,出欄量和羊肉產量會保持逐年穩定小幅增長態勢。近年來,隨著養殖生產潛力區向飼草料優勢區轉移,我國北方肉羊主產區規;B殖數量增加,南方青綠飼料豐富的地區、“東北黃金玉米帶”和農副產品富集區肉羊飼養數量顯著增加,將成為做大增量的主要區域,肉羊優勢主產區也將發生變化。
2.3 生產能力穩步提高,羊肉產量將持續增加
長期來看,草食畜牧業產能增長與自然資源、生態環境承載相匹配,未來產業整體競爭力穩步提高,綠色發展水平顯著提高,產品供應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紤]發展方式轉型、自然條件和養殖周期等因素影響,未來產量增速趨緩。另外隨著產業規模和經營水平持續提升,生產布局逐步優化,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種業振興行動方案、肉牛肉羊生產發展五年行動方案、遺傳改良計劃等政策引領,將持續提升養殖生產水平和效率。預計2022年羊肉產量將繼續增加,但考慮到產業發展仍面臨著資源環境等條件約束,產量漲幅有限。
2.4 消費需求穩步增長,但增速放緩
隨著居民收入水平提升、消費結構升級以及城鎮化進程的加快都將都推動未來羊肉消費需求的增長。另外,羊肉產品市場逐漸細分和多樣化,料理類、休閑類、保健類、預制菜等精深加工和新型消費市場逐步拓展,加之冷鏈物流供應鏈等渠道更加成熟,羊肉消費市場有進一步增長空間,但受羊肉市場價格和其他肉產品價格制約等因素影響,消費增速會放緩。預計2022年我國羊肉市場需求將穩中有升,居民戶外消費和電商平臺消費或將明顯增加。
2.5 價格高位運行,但養殖效益回落
羊產業因生產周期長、養殖成本逐年增加、小規模養殖戶加速退出、市場消費增長等方面作用,使產品供需持續呈現緊平衡狀態,長期來看,羊肉價格仍將處于高位運行,價格再次沖高的可能性較小。隨著生態環境保護和現代化養殖模式升級,人工、水電、防疫、管理、飼草料等養殖成本剛性上漲,行業可持續發展壓力加大。未來產業發展逐漸成熟和理性,龍頭企業效應逐漸顯現,供給能力不斷增強,而對于小規模養殖場戶而言,準確把握出欄節奏,做好防疫和養殖成本管控是關鍵。隨著地方羊產業發展和規模企業養殖產能釋放,市場種羊供需緊平衡狀態將放緩,因繁殖母羊和商品羊供需緊張而形成的“暴利”行情將改變,養殖利潤空間也將被成本增長而進一步壓縮,利潤點更多來源于高效養殖生產、節本增效、團隊管理、市場化運營等方面的內功修煉,產業發展將進入更加成熟的精耕細作的時代。根據統計情況,2022年第一、二季度育肥羊養殖效益平均為157.15元/只和77.3元/只,較2021年一季度的416.3元/只,下降了62.3%,環比降低50.8%。養殖效益大幅回落,部分企業已經出現虧損,大部分企業養殖利潤逼近成本線。(折舊、人工、防疫、水電、其他費用未統計)。
從架子羊出欄價格和體重來看,2022年上半年出欄平均價格分別為30.5元/kg和32.8元/kg,出售體重分別為23.1kg/只和19.1kg/只,銷售價格為704.6元/只和618元/只。
2022年上半年,監測企業育肥羊日增重范圍在0.17-0.35kg/天,飼料成本二季度相比一季度的3.8元/天上漲到4.1元/kg,增重1斤所需飼料成本從一季度的7.3元上漲到二季度7.8元。
2022年青年母羊(后備母羊)出欄體重范圍在20-52kg,一季度和二季度出欄平均體重分別 35.7kg和33.3kg,平均價格是1780.2元/只和1708.3元/只。同比2021年一二季度青年母羊的2216元/只和2056.7元/只,分別降低了19.7%和16.9%。
2022 年第一季度全國羊肉批發價格為66.4元/kg,同比2021年第一季度69.7元/kg下降了4.7%。2022 年第二季度全國羊肉批發價格為65.7元/kg,同比2021年第二季度70.1元/kg下降了6.3%。2022年第五周出現了價格的最高點67.95元/kg。
杜教授介紹出現上述情況的主要原因包括:
1)2022年春節后羊肉消費進入傳統淡季;
2)疫情反復,流通和市場消費影響持續;
3)飼草料成本持續上漲;
4)規模企業產能釋放,市場供需壓力放緩。
市場面疲軟+成本上漲雙重擠壓,養殖效益驟減出現虧損。
2022 下半年關注重點:
1)重整心態,堅定發展信心,理性看待市場周期;
2)精耕細作,降本增效將成為主旋律;
3)適當調整企業生產模式,相對從容的面對市場波動和風險;
4)以合作共贏的方式開展橫向縱向產業鏈條的交流合作,增強企業抗擊力和競爭力。
3、關于中國羊種業振興的幾點思考
以種業創新導向賦能羊產業振興,不斷提升羊綜合生產能力、供應保障能力和市場競爭力。2025年,羊肉自給率保持在85%左右;羊肉產量穩定在500萬噸左右;羊規模養殖比重達到50%。
種業振興重點任務:在資源保護利用(打牢發展基礎)、創新攻關(補齊種業短板)、企業培育(壯大產業主體)、基地建設(提升供種能力)和監管執法(凈化種業市場環境)等五個方面下功夫。
3.1 在羊種業創新發展上,我們主要面臨的問題
尚未形成羊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基因挖掘、鑒定評價、品種創新、關鍵技術和產品研發、知識產權保護、產業化發展的全鏈條組織體系。關鍵卡脖子品種和技術研究不足,具有突出性狀的專門化肉用雜交父本和舍飼專門化肉用母本品種缺乏;精準表型性能測定技術、全基因組選擇選配技術、高通量智能化性能測定設施設備、高效繁殖技術等研發不足。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商業化聯合育種機制和組織體系尚未建立;技術、資源、人才向企業流動不暢,育種持續性和育種價值無法保障。
3.2 建立穩定的羊育種長效機制,協同創新、提升自主育種能力
我國本土羊品種遺傳資源豐富,但無論從生產和育種角度來看,資源有效利用程度均比較低、育種重復性高,新培育品種生長速度、飼料轉化率、繁殖率等關鍵技術指標缺乏競爭力。通過推進《種業振興行動方案》,特別是第三次全國資源普查、相關重大研發計劃實施,一定會發現一批新的資源、培育一批新品種。
圍繞《全國羊遺傳改良計劃2021-2035》重點任務,夯實羊生產性能測定基礎,完善國家羊遺傳評估中心和品種性能測定中心建設,建立高效智能化數據采集系統,擴建主導品種的育種群與核心群,提高遺傳評估效率,應用全基因組選擇等技術,加速關鍵技術指標選育提高,持續提高育種和供種能力。國外育種或品種協會以及家庭牧場在育種工作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國內在計劃經濟時代全國性的育種協作組織發揮了重要的組織管理作用。目前形勢下,依靠國家層面的凝聚力,采用生物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信息技術,建立育繁推一體化商業育種(協作)體系,對現有主導品種和育種群體開展持續選育,是補齊羊品種多而不強短板和新品種培育的必由之路?朔庇w系和產業鏈斷裂難點,建立高精度低成本多性狀基因組育種技術以及以產業鏈縱向聯合為核心的開放共享育種組織,是提升我國羊育種工作自主創新能力的關鍵。
3.3 尋找新思路、新路徑、新模式,以育種推動羊產業高質量發展
推動育種基礎數據的智能化采集,以傳統經驗育種向大數據和智能化轉變,是驅動我國肉羊育種工作的重要引擎。基于對我國現有品種和資源的科學準確評估,構建符合我國肉羊養殖業特色的選育體系和評價標準(綜合選擇指數),培育適合不同生產體系的優勢品種,建立以產業發展和市場需求為導向的繁育體系,是突破種業發展的瓶頸、從源頭上提高我國肉羊品種競爭力的科學與希望之路。
為應對目前和未來氣候變化,新培育品種在育種目標中需要逐步考慮對氣候環境的適應性,以避免可能導致的生產損失。育種是產業鏈中專業化程度最高、耗時最長、效果最滯后、長遠經濟效益最持久、構成企業核心競爭力最重要的一環。
在市場需求多樣化和供給側結構調整的進程中,符合消費者要求和“盈利”是品種產生產業價值和社會價值的根本因素。為應對目前和未來氣候變化,新培育品種在育種目標中需要逐步考慮對氣候環境的適應性,以避免可能導致的生產損失。
肉羊育種路徑與模式:
1)牧區通過級進雜交培育肉毛兼用品種;以細毛羊或經選育提高的地方品種為母本,以專門化品種為父本開展經濟雜交,生產二元雜交羊育肥。
2)農區目前利用引進國外專門化肉用品種開展級進雜交培育形成的新品種,生產性能不及父本,繁殖效率低,不應成為我國羊育種的主要路徑和模式。
應開展多品種基因聚合,培育 “超級”品種。以產學研用融合的商業化聯合育種機制,培育一批航母型育種企業未來將成為種羊育種的主流模式。同品種協會或聯盟開展聯合育種和遺傳改良,也將成為未來發展的方向。
3.4 我國肉羊育種工作主要難點和核心短板
未來的育種變革將依賴于基因組技術、大數據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的緊密結合,實現育種從“藝術”到“科學”到“智能“的革命性轉變。技術與數據是肉羊育種產業健康發展的基石,數據和算法都是手段,選種最核心的要素是測定(基因組測判 )和選擇差。
因此,一方面要繼續加大良種登記、性能測定、體型外貌鑒定、表型數據智能化采集工作力度,另一面要挖掘種用價值高的關鍵基因和遺傳變異,研發全基因組選擇選配技術。高精度低成本多性狀基因組育種技術以及以產業鏈縱向聯合為核心的開放共享育種組織不完善是當前我國育種工作的核心短板。開放共享育種組織是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多方參與,目標明確、分工合理的育種體系與模式。
產學研用融合的商業化聯合育種必須具備信息和育種資源共享的機制,建立企業與公益性育種單位合作育種的深度融合機制,跨場聯合種畜遺傳評估是解決選擇強度問題的關鍵,建立“育繁推一體化”是開展商業化育種的有效途徑。
版權申明:筆記記載,版權所有,轉載請注明專家版權。感謝杜立新教授的精彩分享,感謝會議主辦方中國畜牧業協會羊業分會,文中現場照片,來源于包頭新聞、畜牧人。
|